- 中央銀行低利率政策「利差損」由於臺灣過去高利率時期,各壽險公司賣了很多高分紅利率保單,惟自民國80年代末期起迄今,市場利率逐漸降低,97年底已降到2.69%,較88年的5.22%下降了72.14%,顯示而保險公司「利差損」的問題愈來愈嚴重。
 - 國際金融海嘯中央銀行總裁彭准南於98年6月7日接受國立臺北大學榮譽法學博士學位致詞時指稱「面臨嚴峻的經濟衰退,央行積極採行因應措施。為激勵內需,自去(97)年9月26日起,7度調降各項貼放利率,累積降幅達2.375個百分點,以減輕個人及企業的資金成本,並促進民間消費與投資意願…但基於總體經濟利益的考量,央行仍不得不調降利率。」,由此可知,在景氣尚未完全復甦之際,中央銀行採行寬鬆的貨幣政策短期內不會改變,上述「利差損」問題更加嚴峻。此外,保險公司從事海外投資,導致嚴重虧損,如97年9月15日美國雷曼兄弟控股公司(Lehman Brothers Holdings Inc.)向美國法院聲請破產,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金管會」)隨即針對壽險業投資型保險商品連結之結構型債券是否涉及雷曼兄弟之情形進行調查,確認壽險業投資型保險商品並無連結雷曼兄弟發行或保證之結構型債券,惟仍不免引發市場恐慌,同時間國內保險公司龍頭國泰人壽公告其雷曼兄弟所發行之結構債投資部位達0.87億台幣,其他保險公司亦相同情形。
 - 國際會計準則愈發嚴謹為加速金融市場國際化,金管會於97年5月中決定與國際會計準則接軌,即所有金融機構通用國際會計準則,在保險業方面分2階段實施,在2011年先實施第40號公報,也就是「保險合約會計」之第一階段,僅牽涉到保險商品重新分類及資訊揭露,嗣後再擇期「會計第二階段」(IFRS4 Phase2),要求保險公司保單必須以「公平價值評價」,如前述,臺灣過去賣了太多高利保單,勢必得增提大筆準備金,經初步評估,如果臺灣實施保險業合約會計第二階段,保險業必須提列的準備金將比現在多出7倍,造成保險業沈重財務壓力。
 - 美國公債價格不斷滑落,壽險業增資壓力大近來美國財政部增發公債,使美國政府債券價格持續下跌,國際金融市場更瀰漫美債可能遭降等的疑慮,而國內保險公司大多擁有龐大美國政府公債部位,而依會計準則,該些國外投資列資產項下之「備供出售」科目,如果美債價格下跌,必須提列「評價損失」,此一損失則為股東權益的減項,如果美債價格大幅下跌,將使股東權益忽遽減少,依保險法規定壽險必須增資。金融業購買最多美國政府公債的就是壽險業,依據保險事業發展中心的資料,98年2月底壽險業國外投資共有2.54兆元,占可運用資金的31.18%。壽險業者估計,業界購買美國公債,以及房地美、房利美、奇利美三個準政府機構所發行或保證的債券,約達國外投資額度近五成,至少有1.2兆元。
 
2009年8月10日 星期一
台灣壽險業的問題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